5月8日,我院第五届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沙龙第四期在至善楼217举行。本次沙龙由翻译系副主任王欢老师主持,朱月娥教授、郭勇教授、胡萍教授、罗桂花副教授出席。

沙龙现场
吴孟杰同学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翻译工作。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典型的非遗旅游外宣英译文本进行研究,最终来提升译文的可读性。

吴孟杰同学
刘艳霞同学认为汉语流水句的特征表现为句子无核心动词,句段流动铺排,意尽为界,呈“散点透视”的东方思维特点;英语句子则核心动词明确,小句间层次清楚,前呼后拥,呈“焦点透视”的西方思维特点。如果将“焦点”与“散点”理论运用在翻译教学中,将促进学生对英汉句式差异的理解,从而促进翻译技能的提升。

刘艳霞同学
余憬同学针对西游记中的熟语翻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联理论作为语用学最新发展起来的理论,旨在利用认知理论去解决语用问题,所以其与熟语的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将以詹纳尔和余国潘的《西游记》英译本为例,运用关联理论,分析《西游记》原著中和两个译本中的部分熟语,旨在发现两种英译本对词语背后文化诠释时的保留与缺失,希望能为后来《西游记》的译者提供借鉴。

余憬同学
张茵同学认为变译理论,通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理论高度、可操作性的翻译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翻译领域的实践与研究。她着重介绍变译理论的背景知识、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以及该理论的应用等,有助于初学者从整体上把握该理论以促进其应用与发展,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张茵同学
老师们针对每位同学的分享内容分别予以了肯定并给出了指导性意见。